您的当前的位置:
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病因?
来源: | 作者:服务科 | 发布时间: 2023-04-17 | 200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根据历代医书记载,消渴病(糖尿病)的发生、发展及复发与许多因素有关。主要因素为:情致失畅,体质与年龄,生活环境与肥胖,饮食酒色,久服燥药,外感六邪,脏危等。其中脏危(五脏亏虚)为其本,其余因素为标,有时数种因素综合体现。

一、情致失畅

古代就有关于情致因素和消渴病关系的记载。我国最早的古典医术《灵枢•五变篇》记载,“长冲直肠……心刚……多怒”的人易发生消渴病。金代刘完素的《三消论》(消渴病专著)指出:“夫消渴者,或因饮食服饵失宣……或因耗乱精神,过违其度。”唐朝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中记载,消渴患者“悲哀憔悴,伤也”。后世的医书也反复强调:“消渴病人……不节喜怒,病虽愈而可以复发。”我国历代医书对此类记载屡见不鲜。

二、生活环境和肥胖

这些年来,大量国内外资料认为,生活富裕、饮食不合理、体力劳动减少,糖尿病亦随之增多。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远在中国最早之古典医书《黄帝内经•奇病论》就阐述过,消渴病“何以得之?”“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”。《素问•通评虚实论》中亦明确记载:“消瘅……偏枯……肥贵人膏梁之疾也”;消渴病“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。”

三、饮食酒色

古代医书特别指出,饮食过于甘美,酒色无度是导致消渴的病因。《景岳全书》指出:“消渴病,其为病之肇端,皆膏粱肥甘之变,酒色劳伤之过。”《千金方》认为:“凡积久饮酒,未有不成消渴者,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,明其酒性酷热,物无以加,脯炙盐咸,此味酒客多嗜不离其口,三殇之后,制不由己,饮啖无度,咀嚼蚱酱,不择酸咸,积年长夜,酣兴不解,遂使三焦猛炙,五脏干燥,木石犹且焦枯,在人何能不渴?”《卫生宝鉴记载》 :“夫消渴者,饮水百盏尚恐不足,若饮酒则愈渴。”说明饮酒可使消渴病的症状加重。此外,宋朝苏东坡还记述多食水果亦可诱发消渴病,称之为“果木消”。

历代医书所载与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,肥胖和饮食失控可诱发糖尿病。

四、久服燥药

古书曾经记载不少有关久服燥药而诱发消渴病的例子,特别是自隋唐以后,常有人为了养生和延寿,经常服用矿石或植物药制成的丸散,久之中毒而发为消渴病。

现代医学认为,有一系列药物能导致糖尿病。如苯妥英钠、避孕药、噻嗪类利尿药、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等,均可诱发糖尿病。

五、体质年龄、外感六邪、脏危

随着年龄的增长,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,肥胖者增多,体质虚弱者亦多见,诱发糖尿病的机会亦就增多。明朝孙东宿曾描述:“年过五十酒色无惮,忽患下消症,日夜小便二十余度,味且甜。”《灵枢•五变篇》说:“余闻百病之始期也,必生于风雨寒,外循毫毛而入腠理……或为消瘅。”指出外感六淫可使体内阴阳失去平衡,导致燥伤阴而生消渴。又说:“五脏皆柔弱者,善病消瘅。”论述了先天不足,五脏亏虚而易生消瘅病,尤其肺胃(脾)、肾之阴损伤,是消渴病的病变基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我要留言
              在线专家为您解答